第六集:堅定信念 建設三線

發(fā)布日期:2021-07-09

  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一個夢想。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這一夢想才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為把一個落后的農業(yè)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yè)化的中國。無數老一輩中建人堅定信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浪潮中,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來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

  1938年,朱良喜出生在安徽太和縣一個貧苦家庭。1955年,朱良喜同志參軍,1960年從部隊轉業(yè)成為中建一局的建設者。隨著大慶油田出油,國家發(fā)出號召幫助大慶油田建設基地,朱良喜投身大慶油田的建設。

  當時大慶生產條件極其艱苦,剛到大慶的時候,缺衣少食,住只能住地窨子。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比吃住更困難的,是飲水問題,為了讓大家能喝上潔凈的水,項目施工隊開始打井取水,眼看就要大功告成,鉆頭卻掉到井里,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朱良喜站了出來。

  每天上完班,朱良喜主動加班叫上幾個機械班的同事,夜里研究解決辦法,連續(xù)加班研制一周后,研制出挖井頭子反鉤設備,進行了多次實驗,最終把頭子給取了出了,上千人的吃水的問題解決了。這個消息讓整個公司都十分振奮,公司領導得知了這個事情要獎勵朱良喜同志80塊錢,卻被朱良喜同志拒絕了,他說解決全公司吃水的問題是應該,錢應該用到祖國建設上。

  中國建筑的建設者們,克服千難萬險,堅定的踐行著自己的諾言。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一、二線搬遷會議,將建設的重點轉移至西南,西北,三線建設正式拉開序幕,1970年,朱良喜與中國建筑的同事,帶著大慶精神,投入到了湖北荊門煉油廠的建設中,決心要把三線建設好。

  在湖北荊門煉油廠,朱良喜依然用自己的小發(fā)明,解決著各種難題。歷時兩年多的建造,朱良喜和中國建筑的同事們,圓滿的完成了荊門煉油廠的修建。

  時光荏苒,朱良喜依然喜歡用陪伴幾十年的工具,制作各種小發(fā)明,創(chuàng)新精神伴隨他走過大慶油田和三線建設的崢嶸歲月,至今流淌在中國建筑的血脈中,影響著更多的中國建筑人。

  同樣是在三線建設時期,中國建筑還有許多建設者用自己的方式,把青春與汗水,鐫刻在三線建設的歷史豐碑上。

  “只要骨頭不散架,就要拼命建遼化?!边@是一句在遼化十里廠區(qū)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更是上世紀70年代激勵“遼化會戰(zhàn)”數萬名建設者們的鋼鐵誓言。這句話來自中建八局前身(基建工程兵21支隊201大隊)的“硬骨頭戰(zhàn)士”——黃雪官。

  1966年,黃雪官所在施工隊接到上級命令,前往涪陵,參與三線建設重點工程432造船廠的修建。1970年9月30號,對于黃雪官來說是個極其特殊的日子,在這天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員的黃雪官,廢寢忘食的工作著,經常忙著工作忘了吃飯。時間一久,患上胃病,繼而發(fā)展成胃穿孔出血,醫(yī)生不得不將他的胃全部切除、膽囊摘除、小腸也被切去了一節(jié)。黃雪官只能在家休養(yǎng)。

  建國后,隨著生活安定,人口飛速增長。為了解決全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國家基本建設革命委員會下達在遼陽建立石油化學纖維廠的通知。1975年,當所在部隊要轉戰(zhàn)建設遼陽石油化學纖維廠的消息傳來,在家養(yǎng)病的黃雪官再也坐不住了。

  “我是軍人,更是黨員?!秉h員軍人的雙重身份,讓身體虛弱的黃雪官,懷著報效祖國的斗志,不顧家人和戰(zhàn)友的反對,一再要求參加遼化建設,想用自己的技術為遼化建設添磚加瓦。

  在遼化的施工現(xiàn)場,體重只有七十多斤的黃雪官,面對繁重的勞動,只能“少食多餐”補充體力,考慮到黃雪官的身體情況,上級領導安排黃雪官負責質量安全檢查,黃雪官堅定的斗志,在遼化傳頌,而他的誓言更成為工地數萬名建設者的勵志口號。

  黨員的使命激勵著黃雪官,也鼓舞著每一位建設者。遼化的基礎建設任務提前完工。因在遼化建設工程中表現(xiàn)突出,黃雪官受到部隊嘉獎,榮立二等功,被同志們譽為“硬骨頭戰(zhàn)士”

  從工人到戰(zhàn)士,從戰(zhàn)士到中建人,職業(yè)身份在變,共產黨員的初心不改,本色不變。中國建筑將繼續(xù)堅定跟隨黨的領導,在輝煌的中國建筑史上,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