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變革 > 正文
在沙海中筑起鋼鐵叢林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18-12-13

  改革開放40年,海外建設者一直是響應“走出去”號召的主力軍,是中國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在中國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遙遠波斯灣畔的阿聯(lián)酋,也悄然進行著一場從石油經濟向旅游經濟轉型的變革,薄弱的基礎設施亟待建設升級。6年前,阿布扎比國際機場應運而生,中國建筑派遣一支平均年齡僅26歲的年輕團隊,向當時世界上最難的鋼結構機場施工發(fā)起了挑戰(zhàn)。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zhàn)役,他們頂住了來自各界質疑,讓“中國制造”走出國門,用“中國品質”贏得尊敬,在“一帶一路”上留下了一顆耀眼的“明星”!

阿布扎比國際機場全貌.jpg

阿布扎比國際機場全貌

“中國建筑,是我見過最有擔當的一家企業(yè)!”

  阿布扎比國際機場是中東地區(qū)最大的機場,山丘般流動的屋頂造型充滿動感,建成后將成為第一個流線仿生造型的機場建筑,但美麗的設計也使得鋼結構施工難度在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整個鋼結構工程用鋼量為4.95萬噸,其中央大廳由18個無支撐雙曲弧形鋼結構主拱構成,最大主拱單跨達180米,高達50米、重約800噸。設計施工都是世界級施工難題,許多公司望而卻步。

  作為少數的幾家具備建設這樣一個復雜鋼結構工程能力的單位,經歷了長達3年的層層審核,2012年11月,中建鋼構在一眾國際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中標阿布扎比國際機場航站樓中央大廳鋼結構工程。

建設中的阿布扎比國際機場(鳥瞰圖).jpg

建設中的阿布扎比國際機場(鳥瞰圖)

  那時,改革開放不過三十余年,國企“走出去”的歷程也不過兩代人的時間。對于絕大多數國企來說,國外運營經驗不足,專業(yè)化的海外團隊寥寥無幾。為了戰(zhàn)勝這場空前艱巨的挑戰(zhàn),中建鋼構即刻選派了一批青年骨干奔赴阿國,剛剛結束巴基斯坦機場項目建設工作的劉廣梁便是其中之一。多年后回憶起出發(fā)那天,他感慨到:“那時一步步走上飛機,倒真有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像是要去征服世界!”

  改革開放就如同一夜春風,通過“引進來”,眾多外來的產品、服務以及理念都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國內人民的生活,但是我們也必須“走出去”。然而,“走出去”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艱辛——這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奇幻國度給他們帶來了重重挑戰(zhàn)。

  初入阿國,第一場艱巨的考驗便迎面襲來——高溫。每年的七八月份,正值阿布扎比全年氣溫的巔峰,50℃不再是新聞上的數字,即便施工已經調整到了夜間,但步入現場依舊像是進了蒸籠,衣服上到處是汗水鹽漬。劉廣梁等人剛來時都是白面書生,現場走幾圈,黝黑的臉上就只剩下一道白白的安全帽帶。

  小伙子們都是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有著良好的英語底子,可是真正來到了阿布扎比項目之后,他們才明白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每當交流出現障礙,冷眼與嘲諷總少不了,說到底,那時國際上的大多數同行都不信一個中國企業(yè)能干好這個項目,第一道語言關也如同“下馬威”一般。鋼構的小伙子們硬著頭皮開啟“魔鬼訓練”,每天強迫自己和各國同事對話、和司機說、和外籍勞務說……兩個多月后,大家終于能熟練自信地與人交流。

  再說起時差,時任項目設計主管的張鑫鑫感觸最深。項目建設的前兩年正是設計深化的關鍵期,他常常凌晨4:00起床,爭取和國內設計部門同步上班,配合各國設計單位的工作時間奮戰(zhàn)到深夜?!坝浀糜幸淮渭影嗟?點,正好英國晚上11點,與我討論問題的英國設計總工程師感嘆:‘中國建筑,是我見過最有擔當的一家建筑企業(yè)?!牭竭@句話,一下子就感覺疲憊全無?!?/p>

“Not acceptable!”

  在海外干工程與在國內可謂是天差地別,每當總包不熟悉的施工方法或者施工措施出現在他們面前時,總包的第一反應就是“No tacceptable”,并義正言辭地告訴他們,這不是在中國。

  在國內鋼結構施工中,抬吊的例子并不少見,但讓外國人接受并不容易。為此,項目團隊編制了更為詳細的吊裝方案,具體描述了構件從起吊到就位的全過程,并設計了專用于抬吊,避免碰撞的扁擔梁。模擬吊裝很成功,但當他們以為這一施工方式可以被接受時,總包資深吊裝工程師提出新的難題,在英標規(guī)范中,明確指出塔吊不宜進行抬吊。業(yè)主對于中建鋼構的方案和努力表示了肯定,但是安全經理還是以規(guī)范為由將塔吊抬吊方案一票否決。最終,項目部只能連夜對構件進行切割,分段吊裝。

  經過這一次“針鋒相對”的碰壁,劉廣梁感觸很深:“搞海外工程要拿出百分之二百的嚴謹!”漸漸地,從面對國外的嚴苛要求,一籌莫展,到能熟練駕馭,超出業(yè)主期望,在這里,中建人用實力贏得了發(fā)言權。

卸載“Well done!”

  阿布扎比機場設計中最引以為傲的一點莫過于“無支撐雙曲線屋面”——機場出發(fā)大廳的主拱從地面到頂部高達80米,最大的跨度有180米,中間沒有任何的柱子。在前期的設計施工中這個復雜的結構僅靠60根臨時胎架支撐,能否順利完成“雙曲主屋面”的卸載決定著整個工程的成敗。

  對此,中建鋼構技術團隊提出以毫米的控制量使用液壓千斤頂分級同步進行,每一級下降位移均控制在10毫米以內,并采集了為期一年的各時段溫度及風速后,確定最佳卸載時間。

  2015年8月20日,國內還沉浸在“七夕節(jié)”的喜悅氣氛中,遠在千里之外的阿布扎比機場項目團隊卻迎來了一場“輸不起”的較量。

  凌晨2點,溫度30℃,風速10米/秒。項目辦公室,打印機持續(xù)作業(yè),卸載資料堆成小山,卸載指揮中心技術數據展板粘貼進行中。

  凌晨4點,溫度27℃,風速7.8米/秒。“本單元卸載開始,各卸載點準備!”“56號點首級卸載完畢,千斤頂下降8mm,千斤頂讀數105!”

  上午10點,溫度33℃,風速9.6米/秒?!?6號點第12級卸載完畢,千斤頂下降0毫米,千斤頂讀數為0!”“我宣布,此次卸載圓滿成功!”歡呼聲祝賀聲淹沒了在場每一個人。

最大跨主梁PG1順利合攏.jpg

最大跨主梁PG1順利合攏

  面對卸載成功,大家都不禁流下感慨的淚水。技術團隊成員劉路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他們提出采用聚乙烯板釋放水平荷載和位移時,外籍工程師不屑一顧的眼神;也記得在業(yè)主會議室一遍又一遍解釋如何同步卸載,如何控制每一級的卸載量的那份篤定與勇敢。“如果有一天,我有幸從已經建好的阿布扎比機場路過,我一定能準確地數出每一榀桁架和PG大梁;我一定會指著大廳的上空,驕傲地告訴身邊的同行者,是我們中國建筑兒女托起了這片屋蓋!”

“一帶一路”上的明星

  “走出去”的不僅是“中國品質”,還有這段奮斗在沙海中的“鋼構傳奇”。2014年,中國駐阿聯(lián)酋大使館大使與參贊先后兩次慰問阿布扎比機場項目,對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中建團隊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與贊許。同年9月,新華社對項目部進行了特約采訪,項目團隊攻堅克難、用“中國品質”贏得世界掌聲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2016年10月,北京電視臺制作了“天涯共此時”特別節(jié)目,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往來、文化交往等開展行進式報道,阿布扎比國際機場項目是其中重要的一站。

  進入現場采訪時,節(jié)目組每個人的第一句話都是“太震撼了!”安全工程師劉佰林向記者們介紹,阿布扎比機場項目人員高峰時期多達兩萬余人,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們聚集到這里,讓這個項目像一個小型的聯(lián)合國。

改革開放助力中阿友誼

  項目4年的施工僅僅是40年國家改革開放、倡導“走出去”的一個縮影。中國建設者們在這里灑下汗水、砥礪前行;用中國特有的“傳幫帶”方式,將豐富的施工經驗傳到這里,成為了“中國師父”“;洋徒弟”在中國文化耳濡目染下,也學會講中文,過中國節(jié)日……

現場檢驗構建質量.JPG

現場檢驗構建質量

  如今,在阿布扎比市中心不遠處,這座極具現代感的巨大“X”形鋼結構建筑已經披上了靚麗的外衣,它像一只巨蝎靜靜蟄伏于阿國沙海之中,即將投入使用,屆時可達8400萬人次吞吐量,成為阿聯(lián)酋堅持多元化經濟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標桿性基礎設施項目,中建人成為中阿友誼建設成果的“建”證者。

  2018年7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聯(lián)酋訪問并發(fā)表題為《攜手前行,共創(chuàng)未來》的署名文章,表達了攜手打造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兩國人民的期望,并表示“新的征程需要果敢的引領者,新的使命需要勇毅的擔當者”。

  中建鋼構阿布扎比機場項目團隊的青年們也已在阿國的風沙錘煉中,從一株株“溫帶喬木”,進化成了“沙漠胡楊”,結束了阿布扎比的戰(zhàn)斗后紛紛奔赴下一個異國他鄉(xiāng)的戰(zhàn)場,為“一帶一路”的建設筑起最堅實的“鋼鐵脊梁”。(中建鋼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