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蘇州園林 挪到美國大都會 |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18-12-13 |
“明軒”的建造,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與中美建交前后這兩個關鍵節(jié)點,該項目的落成,不僅向美國人民展示了中國蘇州古典園林燦爛的文化藝術,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且也加深了兩國人民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這里經(jīng)常展出中國古代藝術品,成為觀賞和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的中心。“明軒”作為中國式古典庭院,開創(chuàng)了我國園林建筑出口的先河,是中國文化再次走向世界的一塊里程碑。 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工程 中國文化,駐足紐約 明軒位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北翼,占地460平方米,建筑面積230平方米。該園為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牽頭,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園林公司(中外園林建設有限公司前身)承建,是中國園林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 據(jù)時任中外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王澤民回憶:“明軒是以蘇州網(wǎng)師園內(nèi)的‘殿春簃’為藍本建造的,因以明代建筑風格為基調(diào),故名為‘明軒’。作為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族特色的永久性珍品,明軒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矚目?!?/p> 明軒的藍本—蘇州殿春簃 而最早提出建造一座中國式庭院想法的是曾在北京度過童年時光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董事、阿斯特基金會負責人文森·阿斯特夫人,為的是給剛購得的一批中國明代家具提供一個陳設空間。博物館委托了著名的美籍華裔舞臺藝術家李明覺進行設計。然而,李明覺拿出的初步方案并未贏得負責人方聞(時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主任)的滿意。 于是在1977年秋天,方聞隨美國的“中國古代繪畫考察團”首次訪華,先后考察了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古建筑,最后來到蘇州。方聞在此與陳從周會面,一同參觀了蘇州園林,在交談的過程中一致認為網(wǎng)師園的殿春簃是襯托明代家具的最佳背景。后來在陳從周教授的推薦下,蘇州園林設計所提供的一座以殿春簃為藍本的中國明式古典庭院“明軒”的設計方案浮出了水面。方案送到美國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董事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筑學家貝聿銘先生和許多建筑專家一同審稿,大家一致叫好,方案順利通過了會審。 東方工匠,走向世界 1978年春,也就是改革開放政策落地的前夕。方聞回到美國后便以博物館的名義致信時任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請求幫助建園。國家文物局又將信轉到建設部城建局要求協(xié)助,建設部致電蘇州園林處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文物局和建設部向國務院報告。5月26日,經(jīng)國務院研究同意后,國家建委下發(fā)(78)建發(fā)城字275號文件,“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我國將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仿蘇州網(wǎng)師園‘殿春簃’建造一座中國庭院?!?2月12日,中國駐美聯(lián)絡處文化參贊謝啟美代表中方與大都會博物館簽下了建造合同。合同規(guī)定,明軒需要做兩套,先在蘇州東園做一套實際大小的模型,待美方確認后再做第二套運往美國。 1980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接見我紐約明軒施工技術人員 據(jù)王澤民回憶,1979年10月,明軒項目的193箱構件經(jīng)上海轉至香港運往美國,12月5日抵達紐約。很快,由中外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組織召集的能工巧匠,包括技術人員、施工員、木工、瓦工(含磚細)、石工、假山工等,共計27人也于12月30日抵達紐約。1980年1月2日,明軒在大都會博物館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施工。由于前期籌備工作較為完善、中國古典建筑預制拼裝的優(yōu)勢,以及從各地征調(diào)而來的能工巧匠的技藝,都使得明軒的建造過程快速而精準。美國為保護本國工人利益,要求凡是美國工人能做的,如小工、搬東西、砌墻、粉刷等,必須由美國工人完成;美國工人做不了的,方可由中國工人完成。 陳從周與貝聿銘的合影 明軒發(fā)起人阿斯特夫人與中外園林檢驗建設成果(左一為中外園林時任總經(jīng)理王澤民) 王澤民說:“對于這座新中國成立以來走向世界的第一座中國園林,也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政策落地的第一個國際項目,國家層面也給予了絕對的重視,所用材料極盡當世之能事。國家特批從成都郊區(qū)山林中采伐了珍貴的楠木,自山谷中運向溪澗水中,然后扎成木筏,從長江中運往蘇州,用作柱子材料。這種楠木色潤棕紅色,有一股濃郁的香味,歷經(jīng)幾百年也不蛀不朽?!?/p> 要知道,這在清朝僅僅用于皇家園囿和宮殿的建造;新中國成立后,也只用于極少的重要項目,例如毛主席紀念堂。因此,可見明軒項目的級別之高。其它木構件也都選用上好的銀杏、香樟;磚瓦全部在陸墓御窯定制(1796年乾隆在紫禁城營建一座蘇氏園林時的磚瓦便全部出自這里),蘇州市政府批調(diào)數(shù)萬公斤礱糠,采用傳統(tǒng)燒制工藝,每塊磚均打上“戊午蘇州陸墓御窯新造”印記。 鑄造“明軒”亭子的工匠 工人在蘇州北塔寺加工明軒所需構件 定制磚瓦的陸墓御窯及印記 經(jīng)過五個多月的施工,明軒在1980年5月30日通過工程驗收并最終在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狹小的空間內(nèi)(約400平方米),設有門廳、門廊、曲廊、半亭、山石、水泉等,布局精巧細致,但整體又簡潔樸實。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根據(jù)博物館內(nèi)現(xiàn)場條件以及使用要求,整座建筑為三開間,木結構,五步七架,前部為適應博物館原有的方形大柱而做了些間距及處理上的調(diào)整。明軒與殿春簃不同之處是無側廳,前窗落地開向庭院,后窗則透出后庭景色,建筑空間富有層次感。廳內(nèi)匾額上“明軒”二字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徵明手跡。 庭院全長30米,寬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風火山墻,建有楠木軒房、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等。庭園內(nèi)陽光燦爛,四季如春,光亮、溫度、濕度都被嚴格控制。庭院植物按中國傳統(tǒng)手法精心配植,除蕉、竹、松等外,漏窗后有櫻桃、杏、蘭、山茶、芍藥、蓮和柿樹等。還分散點綴著杜鵑、菊花等季節(jié)性的花卉,以期四季花色有不同變化。院內(nèi)的月亮門、曲廊,還有山石、竹木、花草和魚池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充分表現(xiàn)了我國古典園林幽靜高雅的特點。 庭園中的觀景點有三處:一在進入門廳后的門廊前面,一在曲廊中部,一在軒前,均以太湖石砌成踏步。院中供觀賞之石景也有三處:一處是南墻的玲瓏石;一處是冷泉亭北側的“三蜂”;另一處是曲廊東側小空間中的“石筍”。在明軒旁,還特別興建了一座三面環(huán)抱的東方藝術畫廊,這里經(jīng)常展出中國古代藝術品,成為觀賞和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的中心。 明軒庭院的布局吸取蘇州古典園林網(wǎng)師園殿春簃小院的精華,建造精巧完美,設計上借鑒了明畫山水小品特色,運用空間過渡、視覺轉移等處理手法、使全園布局緊湊,疏朗相宜。全園風格淡雅明快,集中反映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神韻,是境外造園的經(jīng)典之作。 明軒的建成在美國引起了轟動,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等要員數(shù)度前往參觀,美國各地前來參觀的民眾更是絡繹不絕。美國時任總統(tǒng)尼克松還曾親臨現(xiàn)場視察并接見我工程技術人員。館方對明軒工程給予了“工藝質(zhì)量達到了值得博物館和您的政府自豪的標準”的高度評價,贊譽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載入現(xiàn)代造園史冊。 后記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園林的對外出口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僅能將中國文化傳出國門,還能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因此,中外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肩負著中國園林對外出口的重任。明軒成功地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先河,中外園林198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建造的逸園、1992年在新加坡建造的蘊秀園、1998年在美國紐約建造的寄興園等70余個海外項目,可以說都是當年建造明軒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明軒的建造,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與中美建交前后這兩個關鍵節(jié)點,該項目的落成不僅向美國人民展示了中國蘇州古典園林燦爛的文化藝術,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且也加深了兩國人民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明軒作為中國式古典庭院,開創(chuàng)了我國園林建筑出口的先河,是中國文化再次走向世界的一塊里程碑。(中建裝飾供稿) |